查看原文
其他

现实何以如此:高歌猛进的法律公司,哀鸿遍野的律师们

烟语法 烟语法明 2024-04-29

近期,有一篇文章《70万律师“饱和”了吗?》很火,连“半月谈”都加入了讨论行列。文章引用曾任贵州省律协副会长的某律所主任的说法是,“初步估算可能有50%的律师生活在温饱线上,过去代理费用超过万元的案子,现在已经降低到1000元至2000元的水平。”,得出的总结是,案源、常年法律顾问资源减少,市场低价竞争,职场晋升困难……不少业内声音认为,律师这个原本代表高薪、高社会地位的行业正在“遇冷”和“饱和”。

律师行业本来就二八分化严重,又遭遇到各行业不景气的经济下行,法考人数报考人数和通过人数年年创造新高,律师从业人员按照原计划的每年两位数增长目前已经达到70.7万人,处境可想而知。
其中,感受最深、触动最大的无疑是人数最多的中下游收入群体,以年轻律师居多。而他们,也正是法律自媒体最大的信息发布群体。于是,网上是一片的律师“寒冬”之声。

可是,作为法律市场化代表的法律公司业界,却是欣欣向荣的“红海”状态。同样是近期,有创投圈知名博主的一期视频中,采访对象一家法律咨询公司的CEO介绍,他们目前是差不多是 2000万的月营收,计划到今年6月底增加一倍的销售人员,实现整体的营收也会对应增长,今年一个营业部的年度目标是2个亿,今年还计划在几个新城市布局。

可以作为附征的是,有网友跟烟语君讲,跟他合作的法律公司,已经实现了在香港的借壳上市,下一步准备继续扩大业务范围。

2023年有数据显示,“当前国内经营范围中包含'法律咨询'的公司已超过19.2万家。以'法律服务'为行业属性并已成立的公司已超过3.6万家,以'法律咨询'作为企业名称的公司也已经远远超过3.4万家,以'法律服务'作为企业名称的公司企业则有7100余家”。

形成对比的是,截至2023年7月,全国共有律师事务所才3.9万多家。可见,仅是工商注册的法律咨询公司数量,已数倍于律师事务所。法律公司,近年来正在以一种迅猛扩张的姿态,大举进军本已僧多粥少、行业下行的律师行业,而且找到了顺应市场需求的发展扩张之道。

法律咨询公司何以在于律师行业的竞争中胜出?有些人归咎于,是因为法律公司,“零门槛、弱监管的现状导致法律咨询服务公司迅速增长”;还有人直接将其贬斥为坑蒙拐骗,利用社会大众分不清法律公司与律师之间的区别,能忽悠一家是一家。真的仅是基于此吗?

文章开头提到的法律咨询公司CEO介绍,他们得以月营收2000万元的秘诀在于,“满地都是一毛一毛的钱,我们用吸尘器来捡”。“我们选择业务的逻辑还是从客户角度出发。首先我们锚定的是底层的批量流量业务,其次就看能否以不是太高的成本,在一个媒介平台上通过广告手段、营销手段大量获取到客户。”
如此精准的商业定位和市场发展目标,加上各平台大数据的加持,还说靠的是无技术含量的坑蒙拐骗吗?再看看有些律师律所,是不是还停留在定位在只能出入高档写字楼、坐等客户上门求助、动辄咨询费按小时计费,代理案件少了五位数不考虑的阶段?

如此的职业定位,还停留在就在二十年前律师、法律工作者依靠行业保护的法律市场垄断年代。坐在办公室等客户上门、哀叹怎么没人登门咨询、客户怎么一个个都没了,某省律协会长的人大代表提出“加强法律咨询服务公司监管”建议以减轻法律公司对律师行业冲击时,法律公司已经开始以无偿咨询、低价代理、长期服务等宣传方式和服务内容,通过各种网络平台的大数据推送给了每个手机用户端,利用门头店兼职的方式占据了大街小巷,甚至是路边电线杆上。

有人肯定会说,这些都是低端客户、劣质案源,法律公司又不能出庭代理案件,还没有国家认可的法律认证资质,根本不足以撼动律师、律所的法律行业地位。俨然看不到,以法律咨询公司为代表的法律行业,已经呈现出了根据社会大众需求的多层次、全方位的市场化,剑指的就是之前律师、法律工作者依靠行业垄断形成的暴利地位,特别是律所的存在价值。

近日,有“全国法律案件合作群”截图流出,有法律公司全国性接案后,收取客户巨额代理费后再以1000元的价格转包给律师,律师仅是负责开庭即可。这分明是,“法律咨询公司吃肉,代开庭律师喝汤,号召律师们抵制这样的案件代理模式,以及案件费用分配方式。

之前也写过,以前被律师们按小时收费的法律纠纷咨询费,被法律公司以10元、20元的价格,发包给了群里竞相接单的律师;今日有聊天截图显示,以前被律师们动辄收费几百上千元的诉状拟写、合同审查、合同起草等,在法律公司承揽到业务之后,仅以10元、20元甚至是几元钱的价格,发包给律师审查、出具。

有人肯定会说,这不是“草菅人案”吗?如此低廉的价格,怎么能保证法律文书的质量,出庭代理案件的质量,怎么会有律师去接?不是律协已经号召抵制来自法律公司的任何形式合作了吗?可事实胜于雄辩,凌晨四点的群里,都有律师在接9元的合同审查单子。

如此的惊呼及自发抵制有用吗?有律师已经没有案源维持生计的揭不开锅了,有律师没有案源已经跑到律协要求救助了,哪里来抵制这“1000元”的底气啊?用网友对烟语君的话是,执行要求和规定,能保证一日三餐吗?

以上可见,法律公司之所以能够迅猛壮大,根本不是靠法律专业性,而是研究了法律行业的特点,以满足社会大众低端法律需求,和利用律师从业局限太多的现实,以或大或小的规模和形式,进军法律行业的各个业务领域。
别说那些思想认识停留出入必须追求档次、职业形象必须高大上阶段的律师、律所,发现了没有了低端客户、低端业务,按照随时可以调用组合各地律师的势头发展下去,那些大型律所所依存的大型客户、法顾单位,未来可能都不保了。看看网上叫车平台如何取代出租车公司、网购平台如何挤占实体门店、大型商场,就知道了。

近日,看了河南某电视台播放的记者帮人索要法律服务费用的节目,对方收了5000元出了个个人收据之后承诺代理索要5万元的欠款官司,过了几个月又索要500、800元的立案送达查询等费用,让人意识到被骗了。

记者帮这人去索要,出面接待的居然是律所人员。面对记者问题收钱的人到底是不是律师时,对方称,能给你解决退费问题就行了,管他是不是律师。最后退还了5000元,记者也没有搞明白这钱是法律公司收了,还是律师收了。从采访内容看,节目里所谓的法律业务,已经不分什么法律公司,还是律所律师了。

这就是现实。不是有句话是,不能适应现实,就会被现实淘汰吗?这里不想谈什么正确与否,合规与否,这是行业监管的事儿,只是要提醒法律行业的从业人员认清现实,明白现状。只有如此,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发展之路。(注: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公开传播资料,非本号杜撰)

  往期文章:司法文书校对是个良心活儿,除了增加人手和提高待遇,别无他法


  往期文章:网上喊“被律师骗”的这么多,其中多少是真律师,多少是假律师?


  往期文章:从一省法院公布的审判数据看,律师行业的2024年将继续延续内卷


  往期文章:县法院里的蹉跎岁月间,圆了谁的梦?碎了谁的梦?


  为方便与网沟通,法律爱好者可添加小编微信号:kelly489112(劳拉)为好友,以组建法明法律微信群交流。请注明职业,以便分类建群。也欢迎法律网友投稿。本号原创文章,未经许可,禁止其他媒体(不包括朋友圈)进行转载,侵权追究法律责任。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