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实何以如此:高歌猛进的法律公司,哀鸿遍野的律师们
可是,作为法律市场化代表的法律公司业界,却是欣欣向荣的“红海”状态。同样是近期,有创投圈知名博主的一期视频中,采访对象一家法律咨询公司的CEO介绍,他们目前是差不多是 2000万的月营收,计划到今年6月底增加一倍的销售人员,实现整体的营收也会对应增长,今年一个营业部的年度目标是2个亿,今年还计划在几个新城市布局。
可以作为附征的是,有网友跟烟语君讲,跟他合作的法律公司,已经实现了在香港的借壳上市,下一步准备继续扩大业务范围。
2023年有数据显示,“当前国内经营范围中包含'法律咨询'的公司已超过19.2万家。以'法律服务'为行业属性并已成立的公司已超过3.6万家,以'法律咨询'作为企业名称的公司也已经远远超过3.4万家,以'法律服务'作为企业名称的公司企业则有7100余家”。
形成对比的是,截至2023年7月,全国共有律师事务所才3.9万多家。可见,仅是工商注册的法律咨询公司数量,已数倍于律师事务所。法律公司,近年来正在以一种迅猛扩张的姿态,大举进军本已僧多粥少、行业下行的律师行业,而且找到了顺应市场需求的发展扩张之道。
法律咨询公司何以在于律师行业的竞争中胜出?有些人归咎于,是因为法律公司,“零门槛、弱监管的现状导致法律咨询服务公司迅速增长”;还有人直接将其贬斥为坑蒙拐骗,利用社会大众分不清法律公司与律师之间的区别,能忽悠一家是一家。真的仅是基于此吗?
如此的职业定位,还停留在就在二十年前律师、法律工作者依靠行业保护的法律市场垄断年代。坐在办公室等客户上门、哀叹怎么没人登门咨询、客户怎么一个个都没了,某省律协会长的人大代表提出“加强法律咨询服务公司监管”建议以减轻法律公司对律师行业冲击时,法律公司已经开始以无偿咨询、低价代理、长期服务等宣传方式和服务内容,通过各种网络平台的大数据推送给了每个手机用户端,利用门头店兼职的方式占据了大街小巷,甚至是路边电线杆上。
近日,有“全国法律案件合作群”截图流出,有法律公司全国性接案后,收取客户巨额代理费后再以1000元的价格转包给律师,律师仅是负责开庭即可。这分明是,“法律咨询公司吃肉,代开庭律师喝汤,号召律师们抵制这样的案件代理模式,以及案件费用分配方式。
有人肯定会说,这不是“草菅人案”吗?如此低廉的价格,怎么能保证法律文书的质量,出庭代理案件的质量,怎么会有律师去接?不是律协已经号召抵制来自法律公司的任何形式合作了吗?可事实胜于雄辩,凌晨四点的群里,都有律师在接9元的合同审查单子。
如此的惊呼及自发抵制有用吗?有律师已经没有案源维持生计的揭不开锅了,有律师没有案源已经跑到律协要求救助了,哪里来抵制这“1000元”的底气啊?用网友对烟语君的话是,执行要求和规定,能保证一日三餐吗?
近日,看了河南某电视台播放的记者帮人索要法律服务费用的节目,对方收了5000元出了个个人收据之后承诺代理索要5万元的欠款官司,过了几个月又索要500、800元的立案送达查询等费用,让人意识到被骗了。
记者帮这人去索要,出面接待的居然是律所人员。面对记者问题收钱的人到底是不是律师时,对方称,能给你解决退费问题就行了,管他是不是律师。最后退还了5000元,记者也没有搞明白这钱是法律公司收了,还是律师收了。从采访内容看,节目里所谓的法律业务,已经不分什么法律公司,还是律所律师了。
这就是现实。不是有句话是,不能适应现实,就会被现实淘汰吗?这里不想谈什么正确与否,合规与否,这是行业监管的事儿,只是要提醒法律行业的从业人员认清现实,明白现状。只有如此,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发展之路。(注: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公开传播资料,非本号杜撰)
往期文章:司法文书校对是个良心活儿,除了增加人手和提高待遇,别无他法
往期文章:网上喊“被律师骗”的这么多,其中多少是真律师,多少是假律师?
往期文章:从一省法院公布的审判数据看,律师行业的2024年将继续延续内卷
为方便与网沟通,法律爱好者可添加小编微信号:kelly489112(劳拉)为好友,以组建法明法律微信群交流。请注明职业,以便分类建群。也欢迎法律网友投稿。本号原创文章,未经许可,禁止其他媒体(不包括朋友圈)进行转载,侵权追究法律责任。